最近有位老板和笔者吐槽,身边的汽修同行似乎都走上了换门头的路,武汉某汽修店特别夸张,两年竟换了三次门头,其实每次换门头都是赌上了全部,以此换取厂家、经销商口中所谓的“赋能”,可结果却成了负能,苦不堪言。
笔者第一次听说赋能这个词是在三年前,与一位汽后供应链大佬一起把酒言欢,当这位大佬慷慨激昂的对我说出赋能这两个字并给予他的理解时,说实话笔者是深受触动的,毕竟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?后来赋能这个词席卷了整个汽车后市场,与B2ABC一起,成为汽车后市场最时髦的词。
作为汽车后市场人你必须知道B2ABC和赋能,你不知道这两条,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说你是从业者,知道这两个词的人好像吃了兴奋剂的皇帝,管他什么衣裳,先穿上再说。
无论是汽车配件生产厂家和供应链方,都把赋能这两个词挂在嘴边,然后每个企业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“赋能”的含义,并满腔热血的去实施了自己所理解的赋能计划。
三年后回头再看,赋能这个词已经从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,从正大光明变成了过街老鼠。现在再谈赋能,不但听的人不信,就连说的人都不信了,双方都心知肚明,你在开玩笑,我也就打个哈哈,大家都有个交代,做生意么,来的去的就行了,毕竟大家都要吃饭的嘛。
唯一可惜的,只是白瞎了那么好的词。为什么变成这样?说到底真正尝试去为汽服门店赋能的厂家也好,供应商也罢,大部分都败了,不但钱也花了,终端门店还不领情,赋着赋着变成负能了,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。
之所以成为负担,是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损失,物质上的损失都能理解,请人是要花钱的,运营也是要花钱的;精神损失比物质损失还过犹不及,毕竟自己吹过的牛逼没有实现,还被现实扇了个鼻青脸肿,怎能不愤恨。到底是什么情况造成赋能变成了负能呢?是什么原因造成大部分尝试的商家都遭遇了滑铁卢呢?
一直以来,厂家与经销商,经销商与汽服门店,都玩的是零和游戏,特别是油轮厂家与经销商及门店的关系,简直比甄嬛传还复杂。因为汽配这个产品非常特殊,正如医院的药品一样,需要有专业的人提供安装服务才能使产品达到最大的效用,产生最大的价值。
再好的汽配产品,安装的门店产品力不过硬,口碑一样会翻船,那么,正常逻辑下,汽配厂家和经销商一定要为其合作门店提供合适的服务对不对?你要俯下身子去倾听客户的心声,然后根据市场的反馈快速迭代产品方案对不对?然而图样图森破,真实的情况下是:三方之间的合作都是为利益捆绑,同样为利益互相勾心斗角。
厂家提防经销商,生怕经销商壮大后有议价权,在他们的选拔标准中,能力强的不是好经销商,听话的才是;经销商提防厂家,生怕厂家动辄涨价,或者暗地里扶持另外的代理;汽服门店提防厂家和经销商,生怕他们做出不合格的产品,就比如山东某品牌刹车片因材料供应商更换后发响事件。
吃亏上当的总是门店,为了降低预期的损失,往往要求经销商账期和售后,要求也很合理:你能保证所销售的产品没有任何质量问题吗?发生问题怎么办?听你空口承诺?那恐怕是傻子。
这三方互不信任时,囚徒博弈产生了。你会发现厂家经常做一些不能理解的事,比如说,聘请符合他们要求的人,而不是贴近终端门店的人,你会看见某些厂家请的业务人员学历是越来越高,可对于市场的反应却越来越迟钝,内斗内行,外斗外行。
又比如说,做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,经销商卖不好产品对不对,多找几个,活人还能让尿憋死!修理厂卖不好我的产品对不对,我自己开!还能让这群“泥腿子”把我绑架不成?至于客户需求?什么是客户需求?我都活不了还有啥客户需求?至于市场有哪些汽后厂商在这样做,其实从业者都心知肚明。
为什么经销商和修理厂卖不好你的产品,其实厂家是知道的,只是用客观的原因掩盖主观的无能罢了,总不能把锅甩给股东吧?
经销商也不会坐以待毙,都说互联网填平了信息鸿沟,经销商的日子会越来越难,但时间到了现在,经销商不仅没有消失,反而越来越强大,强大到本次法兰克福展,汽配连锁平台占据了整个7.2号馆。快准,三头六臂,康众,好美特一众经销商在逐鹿中原,这还不包括行业内就已十分低调的途虎。越想控制,越一无所有,或许,正是目前汽后厂商现状最好的注解吧。
1.2025(第11届)中国润滑油品牌峰会暨厂商对接会,7.7-8日,无锡;
2.嘉宾分享内容预告+参会名录;
发表评论